您现在的位置: 医院首页>>医院动态>>医疗动态
SPECT/CT:异位脾组织的精准“探测仪”
在医疗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,医院里有不少令人惊叹的设备。其中,核医学领域的SPECT/CT,堪称是探寻异位脾组织的一把“利器” ,今天,我们就一同走进它的“工作世界”,看看SPECT/CT脾脏显像究竟有着怎样的奥秘。
脾脏作为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,正常情况下待在它该在的位置。然而,有些时候它却“不安分”,异位脾组织就此出现。当患者因外伤或手术切除脾脏时,破裂的脾细胞可能会跑在胸腔、腹腔内“各处”“落地生根”,形成新的脾脏组织。这些异位脾组织在影像学检查中,常常被误诊肿瘤,尤其是种植在胸腔时,导致医生的误诊误治,容易引发不必要的手术治疗。要是异位脾组织“定居”在胃肠道等器官周边,还可能引发不同的健康隐患,所以,精准找到它们至关重要。而SPECT/CT,就承担起了这份关键使命,所以,在核医学范畴里,SPECT/CT脾显像被公认为是诊断异位脾组织的“金标准”。
那么,SPECT/CT是凭借什么本领找到脾组织的呢?这就得提到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。检查时,会先给患者注入含有放射性核素的显像剂(99mTC - 硫胶体) ,它就像个“定位信标”,能专门和脾脏组织“对接”,不管脾脏组织藏在身体何处,都能被它“标记”。注射后,大约等待15 - 20分钟,显像剂就会被脾脏组织吸收。接着,患者躺在SPECT/CT检查床上,仪器开始围绕身体进行断层扫描。SPECT部分负责捕捉放射性核素发出的信号,以此确定脾组织的分布方位;CT部分则把身体的解剖结构清晰呈现,方便医生判断脾组织的具体位置以及它和周围器官的关联。两者的图像融合后,医生就如同拥有了透视眼,能精准锁定异位脾组织。
这种显像检查操作简便,患者基本无需特殊准备,只要按医生指示,在合适时间注射显像剂,再按时检查就行。整个检查过程很舒适,患者安静躺在检查床上配合扫描即可。
SPECT/CT诊断异位脾组织(像种植脾、副脾、多脾、游离脾等)的优势明显。它不仅准确性超高,能清楚展示异位脾组织的位置、大小、数量和形态,而且属于无创检查,为医生制定精准治疗方案提供有力支撑,也让患者能得到更有效的诊治。
在我院核医学科,就有这样一个典型案例。一位51岁女性,因腹部疼痛20天入院。她有着特殊病史:20年前因腹部外伤切除脾脏,10年前又做了胆囊切除手术。当地县级医院影像诊断她腹部有肿瘤,我院腹部CT检查提示有胰腺炎,还有腹腔多发结节及肿块。后来经SPECT/CT成像扫描,发现腹腔内多发结节和肿块都被显像剂“点亮”,确定是脾组织。结合她之前的脾脏切除病史,最终精准诊断为腹腔内脾脏多发种植。这一诊断避免了对腹腔肿块进行穿刺活检和手术,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正确方向,也让患者和家属放下了心头大石。